--------------------以下资料来源于“广东省情信息库”。 #.
mc+n:I
oH;0_!
陆丰县(Lùfēng Xiàn)在惠阳地区东南部沿海。县政府驻东海 镇。1987年辖20镇、7乡。南齐析海丰县东部地置陆安县。后废。清雍正九年(1731),析海 丰坊廊、石帆、吉康3都置陆丰县,择陆安及海丰各一字为县名。1983年划属惠阳地区。? ] qT\z<}
;'^5$q
东海镇(Dōnghǎi Zhèn)陆丰县辖镇。在县境西南部。县政府 驻地。处螺河下游支汊东河之畔,故名。北宋建村,明崇祯九年(1636)建东海?寨城,清雍 正九年(1731)析海丰县地置陆丰县治此。1952年建东海镇。? +o{]0~y
=P* YwLb
乌坎(Wūkǎn)在陆丰县城东南8公里,南傍碣石湾。属东海镇。南宋 淳熙年间(1174—1189)建村,原为海岸凹坎泊坞避险之地,称坞坎,后简写乌坎。? h>s|MZQ:*
eh`s fH
宽塘(Kuāntáng)在陆丰县城西北2公里。属东海镇。相传北宋时 王、黄氏迁此,因村前有大池塘,且宋官员曾巡此,故称官塘,后以谐音改宽塘。 Z_%9LxZlyj
\W"N{N
?甲子镇(Jiāzǐ Zhèn)陆丰县辖镇。在县境东南部。驻地港口有 60块大石,应60组干支字轮之一周,故用10干的“甲”和12支的“子”相配得甲子名据清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》。亦称甲子门。宋末元初建村。明初形成海防重镇 。1949年前曾设区、镇。1951年重建甲子镇。 #g)$m}tv?
#X~{p4Lr
?鹿角头(Lùjiǎotóu)亦称六角头。在陆丰县城东南46公里。属甲 子镇。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)前,庄、石氏迁此,6户建房处为六角形顶点,故名六角头, 后取方言谐音改今名。 hqEnD
jt({@;sU[<
?碣石镇(Jiéshí Zhèn)陆丰县辖镇。在县境南部,南临南海。 驻地四周块石林立如碑,故名。清康熙三年(1664)设碣石镇。1949年前曾有区、镇建制。19 57年析置碣北、碣南乡,1958年合设碣石镇。? 8|:bis~wm
K|Q|v39{b
乌泥(Wūní)在陆丰县城东南22公里。属碣石镇。因土质乌黑得名。? Vfm (K
/jBjqE;_
角清(Jiǎoqīng)在陆丰县城东南25公里。属碣石镇。清乾隆五十 年(1785)以 前,曾氏迁此。村前小山上原有两石柱(现已崩倒),有如牛角从地下冒出,故称角涌。1961 年取方言谐音角清。 qU ESN!
'%JIc~LJ
?湖东镇(Húdōng Zhèn)陆丰县辖镇。在县境东南部,南临南海 。因驻地在 十二湖之东,故名。1957年设湖东乡,1958年析置湖东镇,同年冬合建湖东公社,1984年又 建镇。? Z^Y_+)=s
nveHLHvC7
长湖(Chánghú)在陆丰县城东南36公里。属湖东镇。明末涂氏避难 于此,因村后有山,村前有湖,故名。1953年与长溪合并,改长湖。? ^]iIvIp
{|Ew]Wq
华美(Huáměi)在陆丰县城东南35公里。属湖东镇。北宋天圣元年 (1023),福建卓氏迁此。村东有下尾山,故名下尾,后以方言谐音华美。 *k&yD3br-V
P=Au~2X
?后林(Hòulín)在陆丰县城东南33公里。属湖东镇。明末林、李氏迁 此,因村后树木成林得名。? >]6inS9
eRI'pi[#.
大安镇(Dà’ān Zhèn)陆丰县辖镇。在县境西北部,处螺河中游 。驻地附近陆军村环珠寨曾为唐武德五年(622)陆安县治,当时称大安屯①,“大家安居乐业”之意名大安。1949年前曾有区、镇建制。1957年设 大安乡,1958年成立大安公社,1984年改区,1986年建镇。? :o!bz>T
-,;r %7T
①据清《嘉庆 一统志》。 B.zRDB}i=
IU
f1N+-z
石寨(Shízhài)在陆丰县城北13公里。属大安镇。明中叶,石、陈 、谢氏迁此 ,磊石砌寨,故名。后石氏等迁走,黄氏迁入,仍沿用原名。村前有30多副石旗杆,寨门上 有清乾隆御书“石城”。? ([Gb]0
VBHDI{HzRv
旱田(Hàntián)在陆丰县城西北18公里。属大安镇。相传清顺治年 间(1644—1661),棉洋(今五华)张氏迁此,联想祖祠翰林院,村名翰田。后因旱灾连年,谐 音旱田。 [
^iQE
<<xUh|zE
?博美镇(Bóměi Zhèn)陆丰县辖镇。在县境中部。驻地南宋成村 ,后成圩集,清代称坣尾市,雅称博美市。1949年前曾有区、镇建制。1957年设博 美乡,1958年成立博美公社,1984年改区,1986年建镇。 ]{tnNr>mv
`RRC8 ]l
?丽湖圩(Lìhúxū)又名内湖圩。在陆丰县城东19公里。属博美镇。清 乾隆年间(1736—1795),丽湖寨人陈若颁在此建圩,故名。曾以方言谐音称内湖圩。 FlWgTn>
qu}`;\9@ld
?霞绕(Xiárào)在陆丰县城东13公里。属博美镇。明成化二十一年(1 485)前,林氏从桥冲下塘迁此。朝夕有云霞倒影环绕村庄,故名。?? y.KFz9Qv
3*N-@;[>b
南塘镇(Nántáng Zhèn)陆丰县辖镇。在县境东部。相传 驻地在清雍正元年(1723)有石、罗、古氏13户迁今十三街,处旧南塘村南面,名南塘圩。19 57年设南塘乡,1958年成立南塘公社,1983年改区,1986年建镇。 v0~'`*|&
1M%'Xe7
?环林(Huánlín)在陆丰县城东22公里。属南塘镇。元至顺年间(133 0-1333)卓氏从湖东曲清村迁此。四周是田,村边林木茂盛,故称环田林,后简称今名。? YMlnC7?_/
{9yv3[f3
苑西(Yuánxī)在陆丰县城东30公里。属南塘镇。清乾隆五十年 (1785)陈氏从博美丽湖寨迁此。处苑姓村西面,故名。 \ C^fi}/]
Q> Lh.U,{
?潭头(Tántóu)在陆丰县城东21公里。属南塘镇。明洪武年间(1368 -1398)郑氏迁此,村前河中有一深潭,故名。? sbWen?
D1Yc_
陂洋镇(Bēīyáng Zhèn)陆丰县辖镇。在县境东北部。镇政府 驻陂沟圩。镇驻地陂沟圩紧靠田洋口,名坡洋。1949年前曾称古陂乡。1957年设陂洋乡,19 61年成立陂洋公社,1984年改区,1986年建镇。? 3['aK|qk.
bnso+cA
陂沟圩(Bēigōuxū)在陆丰县城东北22公里。陂洋镇政府驻地。清 康熙二十四年(1685)肖氏从福建迁此。在小河上建陂截流,开沟引水。后村渐成圩市,故名 。? ]Q?`|a+i
!/1aot^(
双坑(Shuāngkēng)在陆丰县城东北34公里。属陂洋镇。明崇祯 年间(1628-1644)余氏迁此。村前小溪分为二小坑,故名。 Eb9 eEa<W
O<A$,<6 7
?古寨(Gūzhài)在陆丰县城东北31公里。属陂洋镇。明年启五年(162 5),龙、胡、曾、蒋氏结义在此定居。地形似龟,四周高筑围墙成寨,名龟寨,后取方言谐 音古寨。 :>@6\
3<5E254N
?八万镇(Bāwàn Zhèn)陆丰县辖镇。在县境北部。因驻地在元 末明初时,有百万里社群祀会、葫芦?祀会,故有“葫芦百万”之称。后取“百万”的谐音 俗成八万。1957年设八万乡,1959年成立八万公社,1984年改区,1986年建镇。 g;N)K3\2
ccLTA
?石溪(Shíxī)亦称石仔溪。在陆丰县城东北18公里。属八万镇。清光 绪年间(1875-1908)有五华、河婆等地陈、彭、张氏等迁此。村边小溪多卵石,故名石仔溪 ,后简称石溪。? a4zq`n|3U
Idy
{(Q
葫峰(Húfēng)又名葫芦?。在陆丰县城东北18公里。属八万镇。明 初建村。地形像葫芦,坡地种果,原称葫芦?,1952年后简称葫峰。? Zd2B
4~V
9qhX\, h
金厢镇(Jīnxiāng Zhèn)陆丰县辖镇。在县境南部。明成化 年间(1465-1487),驻地常有渔船靠岸避风销售水产品。万历四十年(1612)许氏迁此。因港 口旁有一银色巨石横卧,状似箱子,名金箱。清光绪年间(1875-1908)形成金厢圩。1957年 设金厢乡,1958年成立金厢公社,1984年改区,1986年建镇。? D..dGh.MY
Gp0B^^H$
洲渚(Zhōuzhǔ)又名洲仔。在陆丰县城东南14公里。属金厢镇。相 传南宋时为浅海中十多个小沙洲,后陆连群渚,故名。? 3~Qvp )~
<=]wh|D
望尧(Wàngyáo)在陆丰县城东南8公里。属金厢镇。相传元末明初 苏、李氏迁此搭寮晒网,故名网寮。后因渴望“舜日尧天之生活”而改望尧。? [2]Ti_
>D
jm|x=s3}h
潭西镇(Tànxī Zhèn)陆丰县辖镇。在县境西部。镇政府驻潭冲 。镇地又处县城之西,故名潭西镇。1959年成立潭西公社,1984年改区,1986年建镇。? `WjRb
O8&