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 公 满 寿 考 辨 析(作者:江苏 胡恒俊) rZ8Y=) e
v @$evmA
胡、陈得姓始祖妫满,被周武王封于陈,以奉舜祀,弥年寿考,谥曰胡公,其“寿考”究竟多少?到底生在何年、卒于何时?至今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不仅胡氏、陈氏,连派衍之田、袁、齐、王、孙、陆、车等六十余姓氏、两亿多人族谱的编修,都深受困扰,不得不予辨析。 -!C
Y,'3
e'/
目前所见,对满公生卒年代、寿考的说法,由远及近,主要有以下几种: :/yr(V{
其一,满公“诞生于公元前1150年,享年56岁,卒于前1094年”。 此说的依据,是2004年10月,淮阳陈氏宗亲会举办陈胡公诞辰3154年庆典活动(见2006年10月25日《中华陈氏网•陈胡公今年多大了》)。 t6<sNzF&
——《陈胡公今年多大了》的作者,对“三代四君侯,却历240年”,质疑得对!——倘若依此推论,公元前1046年,满公被周武王封于陈时,已经105岁(古人的年龄,都以虚岁计算),武王岂会以长女配之?并且,尚未受封于陈,就“提前”48年卒于公元前1094年,何谈“弥年寿考”? y~]IVl"
:f?,]|]+-
其二,“阏父子为妫满,生公元前1149年”。此说见《陈氏宗亲网•陈氏家乘(续)》。 ?l\gh1{C
——若依此说,公元前1046年受封时,满公已经104虚岁,与上一说法基本相同,毫无可信之处。 X] JpS
!^>LOH>j
其三,满公“据有关资料记载……生于殷纣王七年十月十五日,即公元前1119年,卒于周成王九年正月十五日,即公元前1079年,享年40岁。”此说亦见于《中华陈氏网》2006年10月25日发表的《陈胡公今年多大了》。 :|n>H+Y
——依此“卒年”(即前1079年),满公尚未封于陈,就提前33年“卒”?显然,该文中的年代记载有误,其中的纣王七年,应为公元前1069年,而非公元前1119年;周成王九年,应为公元前1034年,而非公元前1079年。以此计算,满公仅仅在世36虚年,离“弥年寿考”更远。以故,此说可列入“忽略不计”。 YA^wUx
?RRSrr1
其四,满公“生于公元前1108年”说。此说见《世界胡氏通谱•首卷》第117页《胡氏源流•自满公至华林城公世系新考一览表》:“胡公满,商帝辛未年(公元前1108年)生,周武王克商,兴继绝世之典,得妫满以元女大姬配之,封于陈。谥曰胡公,子孙以谥为姓”。 c:?#zX
——若依此说,公元前1046年封于陈时,满公已经六十三虚岁,比周武王还大几岁,周武王岂会以长女配之? o@<6TlZM
p0[,$$pM
其五,“妫满在位15年,活了72岁,死后三年周成王九年(公元前1033年),追谥为胡公。满公出生在公元前1108年。”此说见《胡氏宗亲网•关于胡姓人文历史》。 xY\*L:TwW
——此说中的“满公出生年(即公元前1108年)”,与上述的“其四”相同,不同之处在于:多了关于“卒年”的记载:卒于周成王六年,即公元前1037年(其中的周成王九年,应为公元前1034年,而非前1033年)。至于“活了72岁”,因“生年”错,“卒年”当然跟着错。 6mI_
Q2
O?j98H
Sya
其六,“满公生于公元前1097年,殁于公元前1036年,虚岁62岁,就更为正确。”此说系胡学谦宗亲在《胡氏宗亲网•胡氏家乘远祖考》中,分析关于满公出生于公元前1149年、商帝乙三十五年(1067)和公元前1108年三种说法,将后两种结合,给出的推论。 5oT2)yz
——如此,则满公受封时,已经52岁。 Oi
kU$~|
!_XU^
A>
其七,“妫满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1076年……‘寿考’至少70岁”。此说见2009年9月21日尚海海文章《胡氏宗亲网•舜帝至妫满世系之一》。其推论的依据是:“周武王的女儿除非弱智或再婚,不会到三十岁还没出嫁吧?此时周武王不会找一个与自己岁数差不多的人当女婿。因此,公元前1046年时的妫满在25—35岁这个范围是较为合适的,取30岁这个中间数是可行的。妫满的出生接近年约为1046+30=公元前1076年。” }Ke
}rM<
r?5@Etpg
其八,满公“商帝乙三十六年甲辰生。武王克商兴继绝之典得妫满,以元女太姬配之,封于陈,谥曰胡,子孙以谥为姓”。此说见于《世界胡氏通谱•首卷》第112页《胡氏源流•满公至城公世系表》。 n3l"L|W^(<
——其实,商帝乙公元前1101至前1076年,在位仅仅26年,何来“三十六年”?其后的帝辛(纣王)公元前1075年继位,前1046年被灭,在位30年。假若沿商帝乙在位的时间,向后推延10年,按此说的计算方法,则满公出生年,是公元前1066年。 Kh:#S|
a O"nD_7
其九,“妫满生于商帝辛(纣王)九年(公元前1067年),薨于周昭王十一年(公元前985年),在下认为比较准确。”此说见2012年2月4日辰州胡氏宗亲《胡氏宗亲网•新考妫姓胡氏世系表》。
fcE
/
9z|>roNe
还有胡喜全宗亲在《陈胡公妫满生于何年》一文中归纳的另外几种说法:满公生于公元前1114年;生于公元前1086年,卒于公元前1030年;生于公元前1067年十月十五日,卒于前1011年正月十五日;生于殷纣七年(前1069年),薨于周成王九年(前1034年),并认为“都没有可信的依据”。笔者非常赞同,故不一一分列。 G)tq/`zNw
lry&)G=5
凡此种种,令人眼花缭乱,如坠雾中。 4P O%
qO
E+^} B/"
笔者以为,要弄清满公的生卒年,必须首先理清与之紧密相关的若干史实,主要是周武王灭纣时的年龄、武王克纣时阏父的年龄、满公受封于陈的时间、武王为何既封妫满于陈又以元女大姬相配、“胡公”的谥号究竟由谁颁赐、胡公之子孙继位的年代等。 7/^TwNsv
研究族史,与研究历史一样,全赖乎史料。不仅广采博取,耗时费阴,还要辨析异同、去伪存真,犹如披沙拣金,需要虔诚之心、磨杵之力。“传说”之类,概不采信。 7kX7\[zN
@Q$/eL
一、周武王灭纣时的年龄 I9*BENkR
周武王的生卒年,基本清楚。《史记•周纪》载:“西伯崩,太子发立,是为武王。” 7'{Yz
按《谥法》:“经纬天地曰文,克定祸乱曰武”。西伯本名姬昌,谥号“文王”;武王本名姬发,谥号“武王”。 (:fE _H2z
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率领大军刚刚克商,除了安顿殷之余民,就是追思先圣王,褒封其后裔,然后才大封功臣谋士、九牧之君。而返回周都镐京,却仍担心天下之安定,以致夜不能寐。其弟周公旦前去探询时,武王曾言及自己的年龄。司马迁在《史记•周纪》中描述道:“武王至于周,自夜不寐。周公旦即王所,曰:‘曷为不寐?’王曰:‘告汝:维天不飨殷。自发未生,于今六十年,麋鹿在牧,蜚鸿满野,天不享殷,乃今有成。天建殷,其登名民三百六十,夫不显亦不宾灭,以至今。我未定天保,何睱寐?!’” Ew?/@KAV\
显然,灭纣时的周武王,还不到六十岁,至多六十虚岁。 @R'g@+{I
=XacG}_
武王系文王的次子。《帝王世纪》云:商纣“囚文王。文王之长子曰伯邑考质于殷,为纣御。纣烹为羹,赐文王,曰:‘圣人当不食其子羹。’文王食之。纣曰:‘谁谓西伯圣者?食其子羹,尚不知也!’” 7?Qt2tr
男子“三十曰壮”。伯邑考能当纣王的御者,应当正值壮年,至少三十余岁。从数年后文王被诸侯尊为“王”(即“受命”)时,已经八十九岁看,伯邑考被害时应在四十岁左右,武王当在三十多岁。二十年(或二十二年)后,武王伐纣,恰好五十多岁,不足六十岁。 Cdt,//xrz
\c9t]py<.h
武王兄弟较多,除了兄长伯邑考,余皆为弟,依次是管叔鲜、周公旦、蔡叔度、曹叔振铎、成叔武、霍叔处、康叔封、冉季载等。《史记•卫康叔世家》:“卫康叔名封,周武王同母少弟也。其次,尚有冉季,冉季最少……武王既崩,成王少,周公旦代成王治,当国”,平定康、蔡之乱后,“杀武庚禄父、管叔,放蔡叔,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,居河淇间故商墟。周公旦惧康叔齿少,乃申告康叔……成王长,用事,举康叔为周司寇”。由此说明,武王克商之后,首批分封的诸侯中,武王的同母弟受封者,仅有霍叔处等六人,而康叔封、冉季载因“齿少”未封。 ."!8B9s
_M"$5
T
周公所谓“齿少”,不是一般意义上的“年少”,而是指康叔封刚刚步入“壮年”,三十多岁,要治理连续经历灭纣、平定康蔡之乱后的“殷余民”,识见、经验尚嫌不足,不得不予反复申告、提醒。 A5.'h<
NDIc?kj~
也即是说,文王去世后十三年,公元前1046年,武王灭纣时,同母兄弟中,只有两人“齿少”。而此时,文王已经诞辰一百一十岁,作为文王正妃的武王生母,如果健在,至少八十岁,其次子武王,小于六十岁或接近六十岁,非常正常。武王逝世四年后,成王即位,其最小的两个叔叔,虽然因“治国”经验不足而略嫌“齿少”,但至少也已三十四五岁。 q5
I4'6NF
uhw5O9
至于武王灭纣四年后,逝世时年寿的说法,亦有多种,诸如《真诰》引《古本竹书纪年》为四十五岁,《今本竹书纪年》为九十四岁,《帝王世纪》为九十三岁,《路史发挥》引《竹书纪年》为五十四岁,等等,除了五十四岁较为相近,其余均不可信。 &-8-xw#.
+]S;U&vQ
二、阏父为周陶正时的年龄 VHgF#6'
商汤伐夏桀而立殷商,封虞遂在陈;虞遂后裔世代守之,直至伯戏。商纣王时,伯戏正在陈国国君之位。 shDt&_n
伯戏之弟阏(e,一作遏)父,何时投奔西伯姬昌? F)E7(Un`8
商纣王当政时期,投奔西伯者,在西伯被囚羑里之前,主要是一些诸侯国的贤、才之人,及商王朝的大臣、士大夫,以“个人”为主;西伯被赦免之后,则以诸侯国为主,九年间达四十余国。到武王继位九年,“东观兵至盟津”时,诸侯“不期而会”者,已达八百,足见人心之向背。 (v'lb!j^#
7uv/@(J"$
《史记•周纪》载:文王姬昌为西伯时,“笃仁敬老慈少,礼下贤者,日中不暇食以待士,士以此多归之。伯夷、叔齐……太颠、闳夭、散宜生、鬻子、辛甲大夫之徒,皆往归之。”崇侯虎谮西伯,纣王遂将西伯囚于羑里。闳夭之徒(指闳夭、散宜生、太颠等,后助武王灭商)患之,乃“求美女、奇物、善马以献纣”,“纣大悦……乃赦西伯,赐之弓矢斧钺,使西伯得征伐……西伯阴行善,诸侯皆来决平。虞、芮之人有狱不能决,乃如周……诸侯闻之,曰‘西伯,盖受命之君。’……西伯盖即位五十年……诗人道西伯受命之年称王,而断虞、芮之讼,后七年而崩”。《史记•正义》注释说:“(虞芮)二国相讓后,诸侯归西伯者四十余国,咸尊西伯为王。盖此年受命之年,称王也……《毛诗》云‘文王九十七而终,终时受命九年(笔者按:此与《史记》的‘七年’不同)’,则受命之元年,年八十九也。” _} X`t8L h
SVg@xu+
武王十三年伐纣,在公元前1046年,其继位之年,当在公元前1058年。由此前推七年,文王“受命”之年,即为公元前1065年(若以“受命九年”前推,当为公元前1067年)。 k@t,[
阏父弃商奔周,与伯夷、叔齐类似,都是诸侯国君之子。伯夷是孤竹国君长子,叔齐虽为次子,却被孤竹国君定为继承人;孤竹君死后,叔齐让位,伯夷不受,后都投奔到周。而阏父,看不惯其兄伯戏对商纣王的逆来顺受,离开陈国,转而投奔西伯姬昌的时间,早则与叔齐、伯夷同时,晚则在文王被释之后,前后至多相差十年。若以文王“受命”之年计,至武王伐纣,已经二十年(或二十二年) TN |{P
*xv/b=
阏父入周时,应该正值青壮之年。假设阏父三十岁出头时,在文王“受命”之后入周,到武王伐纣,二十年过去,年纪不过五十余岁;如果在文王被囚羑里之前投周,也仅六十出头。而阏父若四十岁左右时,在文王“受命”之后投周,至武王伐纣,亦不过六十岁左右。否则,武王伐纣立周,阏父如果超过七十岁或者已经七十岁(即出生于公元前1115年),按照规制,“七十曰老,而传”,理应“致仕”,武王就不会再“赖其器用”,让其继续担任陶正之官。 ~G{$ P'[
XD+cs.{5
古人所说的年龄,都是虚龄,从来不以“周岁”计。也就是说,按虚龄计算,阏父的出生年,当在公元前1096年(1046+50﹦1096)至前1106年(1046﹢60﹦1106)之间。 0>~6Z
](9{}DHV
阏父作为舜帝后裔、陈国国君之弟,弃商离陈,投奔周文王,是“道德”行为,本身就被视为“贤人”,又身怀舜帝时就有的祖传制陶技艺,至周,正像闳夭、散宜生、太颠、辛甲等德才兼备的原商朝大臣一样,当然被重用。辛甲到周之后,被任命为太史;阏父则被任命为掌管制陶业的最高长官——陶正。当时,青铜器仅供诸侯、王宫及祭祀使用(即所谓“钟鸣鼎食”),平民日常生产、生活,主要依靠陶器,如瓮、甕、甑、缸、盆、罐、碗等,门类繁多、耗损量大。武王灭商建周之后,地域扩大百倍,陶器制造业遍布华夏,涉及民生及社会安定,而阏父不过六十岁左右,正是经验丰富、年富力强之时,“赖其器用”,情理之中。 #)PGQ)(
5&