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4年华桥乡陇美社&潮美社盂兰胜会经典视频: Z_{`$nW
$@kGbf~k FHWzwi*u} 盂兰胜会简介
iL f:an*vH 搭竹棚,立花牌,设神坛,演大戏,诵佛经,办斋宴,派白米……南国盛夏农历七月,在港九新界许多地方,都能看到这一连串充满中国民间文化特色的传统活动。这就是盂兰胜会。这一传统由潮汕人带到香港,已延续上百年。 潮汕每年农历七月这一个月,盛行“施孤”民俗活动。清《海阳县志》便有“七月赛盂兰会,谓之施孤,又曰普渡”之记载。
BG!;9Z{u “施孤”民俗活动一般为:农历七月初一日下午,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口置放各式各样食物,焚香遍插每一种食物,并焚化纸锭,冥衣冥镪,俗称拜“开狱”。民俗认为这天地下阎王把 阴司地狱里的孤魂饿鬼统统放出来,象征施孤活动的开始。农历七月三十日(小月廿九日),用同样方式拜祭,称为拜“禁狱”。阎王这一天又把那些孤魂饿鬼统统驱回地狱里,施孤活动也至此结束。在此中间,还有两次活动,一次为七月十五中元节日,这一天除家家户户拜祭祖先外,还要施孤;另一次是各乡、社或地段,自行选定日期进行(有的与中元节合一),这次活动称为某地“施孤正日”,礼仪十分隆重,即所谓“盂兰胜会”。除了各家各户备办拜祭的礼品要特别丰盛外,当地还集体高搭彩台,聘请僧人或道士做清醮诵经,普渡孤魂。彩台左侧,用竹和纸扎塑一尊数丈高的白衣大士化身的青面獠牙鬼王,俗称“孤王”,以制服孤鬼镇坛;右侧设无祀孤鬼之位。四周纸制幢幡低垂,阴森凄冷,令人有置身鬼域之感。
qB-9&X 施孤的彩台,俗称孤棚,在这里拜祭的祭品,祭后则散发给穷人或让人抢夺,俗称“抢孤”。
$PA=7`\MP/ 4G;FpWQm 盂兰胜会的由来
/Y:1zLs% 盂兰胜会的由来有这样的传说:佛籍中的目连僧因他母亲罪恶深重,死后坠入饿鬼道中,目连送食,可是食物进了她的口,就化为烈火,目连为拯救母亲,求佛指示,佛给他一套盂兰盆经,说念此经,可招来四方之神,一起拯救他母亲。后来,对没人祭祀的孤魂饿鬼,也进行建醮超度祭奠,名为施孤,也叫盂兰胜会,沿袭而有此风俗。
.R
ocENO0 现在潮汕城乡七月施孤活动还是很流行,不过大多简化了。潮汕盂兰胜会的活动还带到马来亚、泰国、印尼、港澳等地,凡有潮人聚集的地方,至今此民俗活动仍很盛行。
pfS?:f<+6" 相传,农历七月鬼魂可到人间,民间将七月半定为“鬼节”,进入七月,在路边燃香烛烧街衣焚冥纸,成了香港街头巷尾的一道常见风景,纪念亡亲也超渡游魂。清晨,走在社区小街,一堆堆祭祀用的白饭、水果还留在那里,昨夜已款待过冥冥之中的鬼魂,似乎这简单的仪式,便打通了尘世与阴间,安抚了阴阳两界的心灵。当然,更为隆重的是盂兰胜会上一座座神坛、一场场法事。在神灵前虔诚上香,祈求家人的安康,袅袅升起的清烟把自己的心愿带走,将祝福留下。
%KL"f 真正可以流传长远的传统文化,向来就不仅仅是热闹、繁杂的形式,更重要的是有实在内容,和可以说服千秋万代的价值。不是相机快门一动後的相片,而是人们真实生活中的一部分。在香港,盂兰胜会就是如此。
txM R[o_ 香港盂兰胜会
&