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汕祠堂文化之争
Wqas1yL_ 来源:汕头日报:潮风
m-HBoN sdXZsQw (一)“潮汕祠堂文化”并非是一首赞歌
[*d<LAnuWP DB.)/(zWQ □鄞镇凯
r
WN%Tai- C*Wyw]:r “潮汕祠堂文化”热至今仍未降温,编者案头堆积着一迭这方面的稿件。遗
aThvq%; 憾的是,编者对这些稿件读来念去,只看见潮汕几座大祠堂被作者们搬来移去,
p~h[4hP 并加几句赞美之词,此外并没有发现多少耐人寻味的“文化”。
)m>Y[)8! o*:D/"gb “潮汕祠堂文化”,是最近地方文史界提出来的一个学术新概念,研究得
^%}PRl9 好,可转化为旅游文化,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,有一定的现实意义。
@P6
*4W {hBnEj^@ “祠堂文化”这个概念似乎还没有哪一位学术权威给它作明确的定义。而
,W5!=\Gg( “祠堂”一词在《辞海》中的释义是:“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……后世宗族宗
ApqNV 祠亦通称祠堂。”字里行间没有褒贬。
pRFlmg@/} b^WF
R 祠堂,中国独特的人文风景线,始自远古。它的主要功能是祭祖,而祭祖实
'?qI_LP? 际是强化人们不忘根本、回报根本的思想的一种教育手段。辅助这种思想教育的
{@
Z%6%'9 其他教材有“乌鸦反哺”、“羔羊跪乳”等等。这种教育是成功的,它让中国人
`0Xs!f 一代“反哺”一代(当然,同时还要哺养新一代),解决了“老有所养”的社会
-5MQ/ujQ 问题,维护了社会的稳定,加快社会的文明发展速度。
}/M`G]wT# 6U%F
mE @ 祠堂,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,是家族系统的一种硬标志。一定
P/T`q:<H 的群体认同这种硬标志。这种认同,有一种约束力和凝聚力。其约束力,调整了
bs?&;R.5 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,弥补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不足;其凝聚力,能使这个群体
(dAE 通力合作,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,向自然界夺取赖以生存的资料。
GUUd(xS{ eOs 4c` 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史上,“祠堂”功不可没。当然,在所有制关系彻底改变
1NQU96 了的社会主义新中国,“祠堂”的历史作用也进入博物馆。
|/~ISB
@8U8> 'zDE “祠堂”在发展的过程中,产生了越来越多的“反动”。它是族权的象征,
u'qc=5 封建把头利用这象征,鱼肉乡民,对于反抗者则残酷迫害;封建把头利用这象
!t|2&R$IQ 征,无事生非,故意挑动姓氏乡界矛盾,蒙骗不同姓氏的乡民互相残杀,而其从
jDCf]NvOPM 中渔利……不少祠堂里面,历史上演绎了一幕幕血腥的惨剧。
q;9OqArq KfV&7yi 祠堂,还是一些姓氏族系之间互相欺压的徽志。在漫长的封建社会,族权得
k1Sr7| 到皇权的支持,祠堂的规格有王法制度,祠堂的荣,也是整个宗族的荣。因此,
K'S\$ 每个氏族都希望有人金榜题名“青衣换紫袍”,使这个宗族盖的祠堂能“竖旗
@_Es|(4 杆”、开“三山门”,族中人个个成了“翘楚人”。周围无法如此风光的其他姓
ant#bDb/ 氏乡民,只能侧目而视,受“翘楚人”欺侮。有的“小字姓”群体为了能生存下
}W5~89" 去,只好依附“翘楚人”改了姓(当然,也不乏开明、平等待村邻的“翘楚
Z
>J3DH 人”,如清朝揭阳的郑大进等等)。
xv0y?#`z j&"GE':Y 不少宗族,只因“代无贤人出”,祠堂前无法竖旗杆,愁死了不少“乡里老
0 1:(QJ 大”。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,祠堂的“王法规矩”才破除,这可乐坏了潮汕
Gw?ueui< 某乡村的一个土财主。他立即大兴土木建祠堂,祠堂大门口不但配“门当户对”
Z2&7HT
z (石狮和石鼓),还在祠堂埕竖旗杆,斩鸡杀鸭摆宴席,吊钅贡铳志贺(钅贡:
H<ZXe!q(nx 方言字,音“贡”,土炮)。这可惹恼了邻村一个还偷偷留着长辫子的前清秀
RwDXO
dgu 才,他写了四句打油诗以示声讨:“无科无甲,旗杆乱插,惊动四乡,害死鸡
Nu
c2CB)J 鸭。”这个小故事,从某个侧面折射了“祠堂政治”的复杂性。
|!*abc\`(` c<imqDf 祠堂,是历代劳动人民的建筑艺术和各种工艺艺术的精华标本,是一笔价值
A\QrawBp0l 不菲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。祠堂,是一部百科全书,很容易读,但真正读懂并
W>J1JaO 非容易。有人一味给祠堂唱赞歌,有人甚至认为“祠堂”并未过时,有复兴的必
-\V;Gw8mD 要,凡此种种,错了。“祠堂文化”研究设若出现这样的结果,那将是历史的反
/R[PsB 动。
X oh@ (% QUz_2rN^ 今天本版刊发庄意光的《也谈潮汕祠堂文化》,尽管谈得也不深刻,但较其
\Vl)q>K_h 他的同类作品文化含量更多,可读性更强,故此推荐给读者。
@zSj&4 TZw['o YL9Tsw BD&AtOj[, ZBXn&Gm (二)也谈潮汕祠堂文化
#s|,oIm >o!5)\F 8QN/D\uq □庄意光文/摄
vze|*dKS ?/^{sW'
| 6yhRcvJ} -'RD%_ 在潮汕地区,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,随处都能看到一种供奉祖先家乘木主的
LqoH]AcN 处所———祠堂。在解放前,一些宗族只要有百几十丁(即男子)以上,便要建
Ql?>,FZ 祠堂来追祖德,报宗功,敦睦族谊,加强宗族凝聚力。倡议建祠堂者的主要思想
C &&33L 是:有了祠堂,子孙后代便不会去旁依他族,合族便能在该地居住,繁衍生殖。
9[Xe|5?c 为了显示宗族实力以及厚实文化积淀,建祠者不惜花重金延请名人书写诗文祖
A5%cgr% 6 训,或请名师雕琢花鸟虫鱼等物嵌砌于祠堂门壁肚之上,如庵埠乔林的林氏宗
JwcC9
O 祠,门楼壁肚上便刻有南明宰相陈子壮、清代政要名人张廷玉、陈继儒、傅山、
.MW/XnCYs4 尹源进、张玉等名流所书写的诗文。彩塘金沙的从熙陈公祠的石刻更是令人叹为
qHC/)M#L 观止。
`a]feAl t[X,m]SX 潮汕地区的祠堂有私祠、宗祠和家庙之分。私祠者,是某氏一支派系所建
0l~z0pvT 的,往往称某某公祠。宗祠者是指那些同姓而不论派系所建的祠堂。家庙是官宦
%p
tw=Ju 人家建的祠堂。在旧时,祠堂格局不能随意设置,是要受封礼制约束,如开三山
$QJ,V~ 门和门前设置门当户对(石锣石鼓),族内必须有科班出身而入仕的人。祠堂门
ZG1 {"J/z 前的照壁要嵌麒麟,那就更有讲究,麒麟脚的站跪姿势应按族人官阶品位来定,
'2v$xOh!y 一般是一品跪三脚、二品跪二脚、三至五品跪一脚、六品以下麒麟不可跪。如若
"In$|A\?E 越制违规,当地官府有权拿之问罪,轻则责令拆除,重则要受刑罚。
.5+5
ca y.?Q 据说,清末时期,澄海?江都五乡林氏联宗合建林氏家庙于玉井乡(当地称
[<IJ{yfx 为华国祠)。五乡宗亲筹资甚丰,为了宗族的体面,大开三山门,并配置门当户
Lr<?eWdCwJ 对。在华国祠落成之后,有妒忌者将此事告之澄海县正堂,澄海知县闻知之后,
@S?D
}myD 本想这是一个敲竹杠以饱私囊的好机会,即议于次日带差役到玉井问罪,但恰好
vKTCS 被当时在县衙内当佐杂的五乡林氏中一位宗亲获悉,该宗亲便连夜赶回乡来告知
uAv'%/ 主事者,主事者得知后惊惶失措,连夜召集五乡林氏族老商议对策。其中有一族
,<<HkEMS 老建议连夜到?浦云露社的林氏家庙,请宋银青光禄大夫林绍坚的木主来入祀华
q.v_?X<_ 国祠,众族老即照此建议。第二天,县令果然带着衙役到华国祠查看,当知县大
?D=t:= 人看到祠中祀奉有林绍坚木主,并无超越礼制时,只好说是路过此地,闻知五乡
VpWpC& 林氏新建祠堂便前来看看。
q]OgT4ly !E_RD,_ 祠堂作为一族圣地的象征。它虽然有封建族权势力的存在,以及一些带有封
a'B 5m]% 建迷信思想,不能与时俱进的陋习。但它却牵动每一位游子的心,当远居海外的
iK9#{1BpML 赤子回到故乡,便到祠堂向祖宗告知其平安归来。祠堂的存在,还能留给后人对
a\Dw*h?b~
历史的某一个时期的经济、文化研究价值,在建筑上有着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,
SOQR(UT 祠堂的存在无疑是一种民间文化艺术的延伸。
[ 此帖被胡俊雄在2009-02-01 12:34重新编辑 ]